让走马灯永不停转!栾川县67岁老艺人开办工作室免费传授非遗技艺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24-01-13 13:55:31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让走马灯永不停转!栾川县67岁老艺人开办工作室免费传授非遗技艺(主管q+83670629 Skype号live:.cid.a0aac7b1fef6d741)国际第一平台,与2015年4月正式上线,定位为大数据应用云平台的领先者。

  栾川县有一位擅长制作走马灯的手艺人——潘法林。今年67岁的他年轻时就开始研究走马灯制作技艺,数十年来,他不断精进技艺,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,希望把这项技艺传授给他人。

  栾川县有一位擅长制作走马灯的手艺人——潘法林。今年67岁的他年轻时就开始研究走马灯制作技艺,数十年来,他不断精进技艺,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,希望把这项技艺传授给他人。

  近日,记者来到栾川县耕莘街道兴华路北社区邻里中心,潘法林的非遗工作室里,五颜六色的走马灯摆了一地。

  这些走马灯形如六面宫灯,高1米多,竹质框架,绢质灯罩,底部装有钨丝灯泡,顶部有纸质扇叶和轮轴,每盏灯都配有一根电源线。

  “这是县里几家公司很早就订购的。过年时把灯挂在公司大门口,到了晚上氛围一下子就有了。”潘法林边说边向记者展示。

  只见潘法林接通一盏走马灯的电源,伴随着钨丝灯泡亮起,纸质扇叶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带动轮轴转动,在灯光的映照下,灯罩上的游龙立即“活”了起来,其每“游”过一面灯罩,龙身便在光影的作用下上下摆动,活灵活现,栩栩如生。

  细细品味潘法林制作的走马灯,可以发现它们的造型虽然基本一致,但内容包罗万象,既有骏马、游龙、八仙过海等传统形象,也有通过剪纸呈现的光影艺术效果。

  潘华林高中毕业后,凭着写字、绘画、剪纸等特长,天选团队进入当地一家综合厂上班,负责制作春联、年画等节日用品。

  有一年过年时,他听到几位老人感慨多年不见走马灯,突然对这种自己从未见过的节日用品产生了兴趣。于是,他凭借老人对走马灯结构、样式的简单描述,开始了潜心研究,没用多久就“研发”成功。

  走马灯的原理很简单——清代著作《燕京岁时记》将其概括为“走马灯者,剪纸为轮,以烛嘘之,则车驰马骤,团团不休,烛灭则顿止矣”。不过,制作走马灯要经过裁竹篾、扎圈、拼接框架、剪纸、画图等数十道手工工序,制作一盏走马灯往往需要近一个月。

  20多年前,为了让走马灯更防风、防碰,潘法林把蜡烛换成了灯泡,把灯罩从纸质换成了绢质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简单地更换了材料,竟然产生了大问题。

  “把蜡烛换成灯泡,走马灯不会转了。”潘法林说,制作走马灯,扇叶是关键,扇叶的大小、倾斜角度合不合适,决定了走马灯能否顺利转起来。由于钨丝灯泡产生的热气流比蜡烛小得多,以前在蜡烛上会转的扇叶,在钨丝灯泡上根本转不起来。

  最终,潘法林经过反复调整,历经多次失败,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扇叶大小和倾斜角度,顺利制作出“电动”走马灯。

  “传统的走马灯一般体形较大,不方便携带。我正在研发体积更小或者可以折叠的走马灯,让走马灯更方便携带。”潘法林说,他还打算在走马灯的内外装饰上融入现代元素,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走马灯。

  2022年,潘法林成为栾川县第一批县级非遗传承人,在社区的帮助下,他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,把制作走马灯的全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需要的人。

  “走马灯凝聚了古人的聪明才智,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。我希望以免费教学的方式,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让走马灯永不停‘转’。”潘法林说,他也想帮助有需要的人掌握一门手艺,增加一些收入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王嘉辉 文/图)天选
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9-2029 世纪娱乐绿色照明公司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